情人節(jié)在古代被稱之為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或七姐誕,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專屬婦女的節(jié)日。那時候等級嚴明,婦女地位低下,只能長居閨房,學習琴棋書畫,針線技藝?;橐黾奕⒍际歉改钢?,媒妁之言,盲婚啞嫁。三從四德的教導模式使得那時候的女子秉承以夫為天,即便婚姻不如意,也只能忍著,內心的情感希望只能寄托于神明身上,壓抑的生活使得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并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
最早的乞巧模式莫過于始于漢代的穿針乞巧,《西京雜記》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其后還有喜蛛應巧,起于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有記載:“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明清兩代盛行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舊時習俗還有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墨喝”,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習俗。
其中,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禱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才始散。
所以說,情人節(jié)在古代,絕對是最解放婦女的一個節(jié)日,唯有這一天,能肆意的玩耍至半夜。因此情人節(jié)在古往今來也很受大家的追捧。
七夕節(jié)中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莫過于牛郎織女的傳說。作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小編一直認為,有情人一年只能相見一次也太過悲苦,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悲苦在前期的鋪墊,才導致七夕這一天重逢的喜悅分外的甜。情人節(jié)到啦,小編就在這里祝福大家有情人終成眷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