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7年,唐敬宗寶歷三年的春天,一艘裝載著中國貨物的唐代阿拉伯商船,迎著風揚帆出航。然而,誰也不知道,等待著他們的竟然是一場海難。那一年,由于遭遇的臺風過于猛烈,商船在海上迷失了方向,偏離了航線。最終,商船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附近海域不幸撞擊到黑色大礁石,沉沒海底。
1100多年之后,1998年9月的某一天,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海域勿里洞島的漁民,像平常一樣潛入海底采集海參。那一片海域的海參肉質肥美,深受人們喜愛。然而這一次,漁民從16米深的海底打撈上來的不只有海參,還有一個混身長滿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
在印尼從事沉船文物打撈的德國人蒂爾曼·沃特法先生聞訊趕來。隨后,潛水員在大片黑色珊瑚礁下,發(fā)現(xiàn)了一艘沉沒的古阿拉伯商船,并為之命名“黑石號”,并進行了打撈。
1999年6月,“黑石號”打撈結束。
2000年,人們對打撈文物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黑石號”共運載著金、銀、瓷器等中國產品共67000余件,其中長沙窯瓷器約57500件,約占總數(shù)的85%。除此以外,還有河北邢窯白瓷、河南鞏縣的白釉綠彩瓷和浙江越窯的青瓷等。
“黑石號”沉船裝載的瓷器中,有一只瓷碗有“寶歷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刻文,“寶歷二年”正為唐敬宗的公元826年;另有一只書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記”的題記碗,“石渚”即為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qū)銅官街道石渚湖,該地名至今仍在沿用。長沙銅官窯古遺址,坐落在石渚湖畔的譚家坡,如今依然能夠尋到。
“黑石號”上的長沙窯瓷器,與近年從銅官窯古遺址發(fā)掘出土的文物相比,大部分都能找到類似甚至相同之處。
銅官窯又名“長沙窯”,始于東漢,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是我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是世界多彩陶瓷發(fā)源地。五代以后,銅官窯出現(xiàn)衰退,到了宋朝,甚至一度被遺忘。
“黑石號”的驚世發(fā)現(xiàn),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個名叫長沙的地方,長沙有個名叫望城的地方,望城有個名叫銅官窯的古鎮(zhèn)。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19年的光陰彈指而過。
湖南人沒有忘記“黑石號”,時刻都惦記著“黑石號”上那些產自銅官窯的文物。
從“黑石號”打撈出的絕大部分珍貴文物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沉船打撈公司負責人、德國收藏家蒂爾曼·沃特法保留了部分。2017年11月10日,經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多次與蒂爾曼·沃特法洽談,其保留的162件(套)文物全部回歸故里。
2018年5月14日,位于長沙市望城區(qū)的長沙銅官窯博物館正式開館,全館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162件(套)從海外征集歸國的“黑石號”沉船打撈出水文物,首次向公眾開放。
長沙銅官窯博物館總投資1.2億元,建筑面積為11436.5平方米,以褐色為主色調,用序廳、千年的積淀、瓦渣坪往事、土火之藝、教育互動區(qū)、彩韻唐風、世界的長沙窯等七個展廳展示出1200多年前唐代長沙銅官窯陶瓷文化發(fā)展史。
館內展出的文物豐富多彩,主要包括壺、罐、洗、盂、碗、碟、杯、盒以及枕、燭臺、動物雕塑等;釉色豐富,有青釉、藍釉、黑釉、綠釉、白釉以及窯變釉等;色彩鮮艷,有褐彩、綠彩、藍彩和銅紅彩等。最受矚目的當屬“黑石號”沉船出水的162件(套)文物。
從“黑石號”里出水的長沙瓷器,雖然在精致、細膩上不如越窯,但勝在器形多樣、裝飾豐富、色彩鮮艷,并且蘊含著明顯的‘洋文化’,有繪制西亞文化元素紋飾的碗,鐫刻阿拉伯文字的背水壺,西域地區(qū)流行的帶流燈,存量最多的是繪有西亞文化元素的紋飾的青釉褐斑小碗。
據(jù)綜合考證,長沙銅官窯興起于公元8世紀中后期,至公元10世紀五代時期而衰。鼎盛時期,銅官窯瓷器遍布亞洲各地、遠至非洲,出口29個國家和地區(qū)。
銅官窯瓷器通過水運,從湘江入長江,經揚州、寧波、廣州口岸,開辟了一條通往南亞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有的瓷器還沿著陸上絲綢之路進入了中亞、歐洲。
但是,令人費解卻是,像銅官窯這樣如此大規(guī)模且出口量極大的窯場,卻不見史籍文獻記載。
僅在南朝梁元帝 《玄覽賦》、唐朝大詩人杜甫的《銅官渚守風》,以及湖南詩人李群玉的詩歌有過記載。至今謎底未揭開。
免責聲明:
1、本文轉載旨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3、除非無法確認,宏瑞文博集團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