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業(yè)界對中國石窟寺修復的理念和方法始終存在分歧。石窟寺是絲綢之路上見證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質性遺存,石窟寺保護與修復的成果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發(fā)展水平。網(wǎng)絡輿論對文物修復的質疑,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對“修舊如舊”這一原則有著不同理解?!靶夼f如舊”是1955年由梁思成提出的觀點,多年來被文保界奉為圭臬。如今,是時候重新理清梁思成的思路了。
11月4日至11月5日,在上海召開的“‘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石窟寺保護論壇”,匯聚了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學、云岡石窟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等眾多機構的專家。與會專家提及最多的話題,莫過于“修舊如舊”的理念和標準之爭議。
“我國的石窟寺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很多石窟寺文物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目前石窟寺保護的難度和問題還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會議的組織者之一、復旦大學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金華直言不諱地道出了業(yè)界面臨的困境。孫英民認為,石窟寺是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當前,石窟寺保護面臨著地質災害、環(huán)境災害和旅游帶來的威脅,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
有專家們提到,對文物保護理念的不同理解,是許多爭議的來源,尤其是當業(yè)界的理念也沒有完全統(tǒng)一的時候,對公眾做出解釋就更難了。比如,如何理解“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最小干預”和“有病不治”的界限又在哪兒?一旦引發(fā)輿論爭議,又由誰來向公眾解釋?
在具體操作中,完整性、真實性、可逆性、最小干預等原則,很難做到兼顧。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就在主旨發(fā)言中提到這樣一件往事。1995年,國家文物局在大足召開了一次“防風化保護方案”論證會。有部分專家提出,直接使用化學材料對石刻表面裂化部分進行防風化加固。這個方法已經(jīng)被證明效果很好,但因為折中措施“不可逆”,遭到了反對。另一些專家則十分焦急,他們提出,目前大足石刻風化已經(jīng)十分嚴重,再不加固,就要眼看著文物消失。最終,國家文物局依然決定采用化學材料加固的方案。這種做法現(xiàn)在依然被證明十分有效,但黎方銀還是覺得有些惋惜,因為“依然晚了30年”。
同樣是在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修復工程是近兩年一個頗受關注的熱點。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千手觀音像。這項始于2007年的工程,足足持續(xù)了8年。2015年,當這座800歲的、早已斑斑駁駁、主體十分脆弱的貼金塑像終于完成修復,“煥然一新”、“重現(xiàn)金光”之時,各方爭議也紛至沓來。爭議主要集中在全新的金箔和被修改了的主尊面容上。很多人認為,專家們把千手觀音修得太新、太鮮亮了,失去了文物應有的古樸之美,也可能損害了文物的真實性。
但在黎方銀看來,首先修復是迫在眉睫的,不修是不負責任的。2008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千手觀音的已經(jīng)有三分之一的“手”都不穩(wěn)定,有的已經(jīng)粉化,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其物質狀態(tài)將面臨極大損壞。
從外觀上講,當時觀音像已經(jīng)斑斑駁駁、滿目瘡痍,可以回貼的金箔不足20%。而且這部分金屬也已經(jīng)失去了金的屬性,只是一層金皮。如果不改變這個外觀,只加固本體,不再貼金箔,也有問題?!皻v史上任何時期的觀音像,沒有把胎體暴露在外面的。況且本體外貌遠遠望去面目全非,宗教尊嚴又如何體現(xiàn)?”黎方銀說,考慮到川渝民間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說,最終,專家還是決定新貼金箔,以延續(xù)觀音像在歷史上的面貌。
“(修舊如舊的理念)在為非專業(yè)領域人士和社會公眾普遍認同的時候,公眾往往把這些理念都當成審視文物保護成效的標尺,甚至有時候成為唯一的標尺,被這些理念所框住?!?黎方銀說。這位有著30多年基層文保經(jīng)驗的專家還強調,在實踐工作當中,抽象性、概念性的文物保護理念和原則,難以涵蓋文物保護對象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他提出,要客觀評估文物受到現(xiàn)實安全威脅的程度,堅持思與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根據(jù)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對文物保護理念的價值要求做出取舍,樹立動態(tài)、發(fā)展的保護理念。
王金華則在發(fā)言中提出,目前業(yè)界面臨的主要問題,除了理念不完善外,還有標準和規(guī)范模糊不清、技術達不到要求、評估標準還不完備等。北京大學李崇峰教授就印度、中國石窟寺中常見窟型進行了對比分析,他強調,石窟寺保護不僅要關注表象的物質的層面,也要關注貫穿其中的歷史文脈和人文因素。石窟寺保護人員除了要對文物價值有一定的認知外,還要對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和歷史狀況進行研究,提高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質量。
論壇開幕式上,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石窟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孫英民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系主任陸建松共同簽署了“中國石窟寺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聯(lián)盟”成立協(xié)議書。該聯(lián)盟由王金華發(fā)起,旨在聯(lián)合國內相關機構和企業(yè),強化學術研究和交流,共同為攻克石窟寺保護難題提供的人才及技術支持,毫無疑問,這將有助于推動石窟保護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免責聲明:
1、本文轉載旨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3、除非無法確認,宏瑞文博集團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