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一件文物登上了微博熱搜,微博熱搜向來都是明星的七七八八為主,一件文物究竟為何有如此大的熱度呢?首先讓我們看看祭侄文稿這件文物本身。祭侄文稿的作者是顏真卿,那顏真卿是何許人也?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朝名臣、書法家。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chuàng)“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從這短短幾行字中,我們可窺見其一生之波瀾壯闊,以及他在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從他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出,他曾率領義軍對抗叛軍,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無數(shù)人曾得見盛唐,得見那萬國來朝的開元盛世,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無數(shù)人的命運也隨著盛唐凋零,這些人中既有李白、杜甫這種家喻戶曉的名人,也有顏杲卿、顏季明這種在歷史上籍籍無名之人,史書無名并不代表毫無作為,在那個年代,多少忠臣良將曾金戈鐵馬,浴血奮戰(zhàn),來拽住風雨搖曳的大唐,卻成為歷史的注腳,這二人,便是《祭侄文稿》的主角。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謀反,“安史之亂”爆發(fā)。平原太守顏真卿聯(lián)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余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短短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字字泣血,風骨盡顯。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我們無法得見顏公提筆之神態(tài),卻能在字里行間瞧見他的悲憤,顏真卿對著侄子的頭骨,他是何等悲傷,何等憤恨,國仇家恨,國破家亡,悲傷急切之情躍然紙上。他的這篇《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并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
祭侄文稿局部
這便是祭侄文稿的前世了,時間過去了一千二百多年,本該安靜躺在博物館的祭侄文稿,前段時間卻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時間回溯到1949年,國民黨撤退臺灣時,將諸多國寶帶去臺灣,這其中便有祭侄文稿,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最近卻有網(wǎng)民發(fā)現(xiàn),臺灣政府竟然偷偷將這件國寶送到日本進行展出,無特殊保護,消息一出瞬間引爆兩岸網(wǎng)民憤怒。
你憑什么?是的,憑什么?在祭侄文稿上蓋有一個章,子孫保之,若國寶有什么損壞,臺灣當局有何顏面去見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一千二百年,這其中多少戰(zhàn)亂,多少動蕩,這卷紙都安安穩(wěn)穩(wěn)的度過了,如今卻要漂洋過海,遠渡重洋。
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這十六字,道盡辛酸,網(wǎng)友評價臺北故宮博物院,拿著最有時代氣節(jié)的表帖,干著最有辱民族大義的事情,事情發(fā)酵后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始互相推諉責任。
每一件文物,都是無價之寶,都是不可再生的,我們真的應該對的起《祭侄文稿》上所蓋的那四個字,子孫保之,顏家滿門忠烈,顏真卿最后以77歲高齡仍去平叛,死于叛軍之手,被叛軍以一尺白綾縊死,死前仍大罵叛軍,文人風骨在他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清康熙皇帝如此評價他:
史稱顏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稱,咸曰“魯公”,而獨為權奸盧杞所忌,遣諭李希烈,竟被賊害。觀其赴火罵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書,宋祁稱其“筆力遒婉”,今披閱遺跡,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錐畫沙,直透紙背,覺忠義之氣,猶勃勃楮墨間。朕重其人,益愛其書,不啻逾于球璧矣。 (《跋顏真卿墨跡后》)
如今《祭侄文稿》已經(jīng)在日方展出,引起輿論關注后,日方表示會加強保護措施,派專人保護,這與網(wǎng)友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14日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祭侄文稿送日展出一事,呼吁大家關注,然后有更多的網(wǎng)友關注呼吁官方關注這件事情,15日祭侄文稿登上微博熱搜,16日人民日報、環(huán)球日報、央視等官媒紛紛發(fā)聲,引起一場輿論風暴。可以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因為有這些網(wǎng)友的關注,換來了日方的重視,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重視起文物保護,關注文物保護,我們能做的不多,人微言輕,但我們也可以做我們能做的,希望大家也能更多的重視文物保護,這樣才能對的起那些先烈所付出的努力,也希望所有文物能得到好的保護,《祭侄文稿》能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