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qū)正式推出2020年該院的第二季巨幅書畫特展,共展出四件巨幅書畫作品。展期至今年7月9日。
高句麗《好太王碑》,尺寸291.5×65.7厘米(圖1)。
此為高句麗第十九代國王墓碑拓本,公元414年立碑于吉林省集安市,記載高句麗建國神話,以及好太王打敗百濟、倭國、東夫余及援救新羅等功績,并記守陵相關(guān)規(guī)定,是研究東北亞早期歷史的重要材料。書體似隸似楷,筆法相當簡樸,少波磔、方圓、粗細等變化。字形遷就于行列,多作長方或扁方形。間架方整,但不求工細,更增古拙、虔敬的氣息。
唐玄宗《石臺孝經(jīng)》,尺寸293×115厘米(圖2)。
公元745年,唐玄宗御書《孝經(jīng)》序及注,立碑于太學。融合東漢《華山碑》、魏《三體石經(jīng)》的隸書風格,橫、撇、捺、鉤左舒右展,表現(xiàn)對稱之美。重按快提的筆法,讓人感到豐腴、豪邁、英氣勃勃。折肩、短撇、豎鉤摻用楷法,多方折與出鋒。全碑字形端整,結(jié)構(gòu)緊密,布白勻稱,行列嚴整,一派雄俊、磅礴、恢弘的盛唐氣象。
莊嚴《臨好太王碑》,尺寸33.2×24.2厘米(圖3)。
莊嚴(1899—1980),藝術(shù)史家、書法家,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此冊為莊嚴于1976年臨寫之《好太王碑》,由莊因、莊喆、莊靈昆仲捐贈。書體、字形與原作相仿,但作隸如篆,多用中鋒圓筆,逆入平出,藏頭護尾。又增加線條粗細與墨色潤燥的變化,筆趣橫生。上下字距寬,左右行距緊,間有破格、相侵的章法,流露出返璞歸真的瀟灑意象。
張光賓《層巒迭巘》《山重水復》《廬山高》《古柏行》,尺寸分別為375×47.5、369×47.5、378×47.5、379×47.5厘米(圖4)。
張光賓(1915—2016),號于寰、癡翁等,書畫家,美術(shù)史家。
此四幅皆作于2008年,由畫家本人捐贈。在狹長畫幅中,描繪山巒層迭,林泉飛瀑,人家幽谷。先以中鋒、渴筆勾勒物象輪廓,再用墨點鋪排其中,形塑山石的立體和重量感,映襯云水的潔凈與靈動。遠觀有傳統(tǒng)水墨畫的詩意,近看有抽象、理性的現(xiàn)代氣質(zhì)。單幅具千里綿延之勢,并觀則如鳥瞰大地,氣象浩蕩。
(圖片來源于收藏快報及網(wǎng)絡)
聲明: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