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博物館,很多觀眾都會想到那些新奇有趣的展覽,既增長知識,又開闊眼界。
18日,在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上,“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館開展。圖為參觀者利用VR技術了解文物的修復過程。
記者了解到,這次展覽分為“萬年”、“慧眼”、“巧手”、“芳華”、“永寶”五個章節(jié)。在全國范圍內選擇重要科研成果與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國館藏文物保護的發(fā)展歷程,展示了中國館藏文物保護的最新成果。
從展品來看,這次展覽匯集10個省市、23 家文博單位的 50 余件(套)文物及相關輔助展品,其中不乏國之重器,也有近年來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還有通過科學研究復原的精美復原件。
在展示方式上,展覽力求強化科研學術資源、展示技術手段與藝術表達形式的深度融合,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方式,著力打造一個專家認可、公眾喜歡的新型展覽,還引入了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實現(xiàn)了展廳現(xiàn)場中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互展示。
展覽時間為2021年5月18日-8月17日,展期3個月。展覽舉辦期間,將由知名文物保護專家為公眾帶來11場館藏文物保護系列講座。
在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中,有不少精彩展品亮相。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館開展。圖為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繪兵馬俑吸引參觀者。
比如李倕復原冠飾及服裝佩飾,陜西西安唐李倕墓出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冠飾及服飾配飾由大量不同材質的零散小件構成,出土時材質保存狀況極差且層位復雜,對其分別整體提取至實驗室進行清理并逐層提取,其復雜的結構得以完整揭示并復原。
對繪畫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為絹本青綠設色,原為故宮符望閣內檐裝飾。透光攝影顯示,背襯由小幅紙張拼接而成,不同層托紙的尺幅和拼接方式均有所差別。
貼落修復前主要存在褶皺、開裂、缺失、折傷等病害,經(jīng)修復已恢復本來面貌,重現(xiàn)華彩。修復后的貼落畫意清晰,崇山嶕峣,白云出岫,官式建筑隱現(xiàn)峰巒之間。
此外,慈禧陵地宮出土、清東陵文物管理處藏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成都商業(yè)街戰(zhàn)國船棺葬出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漆床;陜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彩繪兵馬俑……很多展品,都值得細細品味。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館開展。圖為成都商業(yè)街戰(zhàn)國船棺葬出土的漆床。 記者 蔣啟明 攝
用科技探索古代的未知世界
科技手段在考古、文物保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在展覽中也有所體現(xiàn)。
汪溝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一處擁有相當人口規(guī)模的區(qū)域性中心聚落,在該遺址出土的甕棺中發(fā)現(xiàn)了碳化紡織品。采用基于定制的多克隆絲蛋白抗體建立的微痕檢測技術,對該遺址甕棺出土紡織品的纖維材質進行分析,可以確認其為絲織品。
結合其他遺址相關發(fā)現(xiàn),確切證明中國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就開始育蠶制絲,而且當時絲織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此外,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出土碳化稻米也值得關注。距今11000—8600年的上山文化,得名于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上山遺址。
上山遺址的稻谷遺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馴化初始證據(jù)。據(jù)C14測年可知,一萬年前,水稻最早在中國開始被馴化。上山文化萬年水稻起源、發(fā)展的證據(jù),豐富了對世界農業(yè)起源的認識。(完)
(轉載自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