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戰(zhàn)火紛飛的阿富汗
成為了國際社會的關(guān)注中心
今天,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
在動蕩泥沼中艱難求生的阿富汗國寶們
阿富汗——薈萃4000年文明史的國度
坐落于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地跨西亞、南亞和中亞,絲綢之路更將其與周鄰國家緊密相連。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阿富汗的歷史與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發(fā)展的。來自北邊的游牧民族,西邊的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南邊的貴霜帝國、印度孔雀王朝,東邊的漢、唐帝國等等,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因此,阿富汗被稱為東西方貿(mào)易、文化、藝術(shù)交流的十字路口,是多個文明交匯的重要節(jié)點。這個國度擁有4000年文明史,遺存的驚世寶藏堪比古埃及圖坦卡蒙法老墓。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混戰(zhàn)中不遺余力護部分國寶歲月靜好
坐落于首都喀布爾市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始建于1919年,1924年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這座阿富汗最大的博物館曾經(jīng)擁有超過十萬件珍貴文物,但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阿富汗動蕩的局勢幾乎給它帶來毀滅性的傷害,有60%的文物被竊,2000多件文物遭到毀壞。
1989年,為了使珍貴文物得以保存,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制定了一個秘密計劃,將博物館中大量文物轉(zhuǎn)移至安全區(qū)域,參與計劃的人員一直保守秘密直至13年后,當(dāng)人們以為已經(jīng)永遠失去這批寶藏時,它們在總統(tǒng)府地庫中被重新發(fā)現(xiàn)。
國寶的安然,是阿富汗文物保護者最初最希望的模樣。
這期間,1993年5月,炮彈曾無情地落在博物館的頂上,佛像被炸成碎片,青銅器被熔成廢銅,古籍化成灰燼,但不幸中的萬幸是,此前館藏中最珍貴的文物已進行了這場秘密的死里求生。
2005年,阿富汗時任總統(tǒng)卡爾扎伊赴法國訪問,法國時任總統(tǒng)希拉克提出安排阿富汗文物展的愿望。在卡爾扎伊的授權(quán)下,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的一批專家,挑選了231件(套)珍貴藏品,將它們送到歐洲巡展“避難”,從此踏上漫長的“世界流浪之旅”。
2006年10月,這批珍貴文物率先在法國吉美博物館與公眾見面,展示了阿富汗作為亞洲心臟所孕育的古老文明。隨后,意大利都靈考古藝術(shù)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shù)館、加拿大渥太華文明博物館、德國波恩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韓國首爾博物館……在長達14年的時間里,它們的足跡從歐洲、北美洲、澳洲到遠東地區(qū),最后來到中國展出。
201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這批文物后,沒想到這場國際守護文物“接力”橫生變故,美國的一個博物館突然取消展覽,意味著這些國寶只能一直“流浪”。
中國文保愛好者聽到它的可憐身世,紛紛到博物館官微留言,盛情邀請它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展出。
湖南省博物館巡展圖
最終,中國三十多家博物館紛紛伸出援手,熱情接待這些遠方的“貴客”,開啟了“中國式保護”模式。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到敦煌研究院、湖南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等等。這批阿富汗國寶在中國巡展時長超過三年,前后共有140多萬名觀眾觀展,并為它們在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的命運和守護者的堅持而感動。
文化不滅,國亦長存
盡管在近日的新聞報道中,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拉西米表示文物目前暫時安全,但在他給記者的回應(yīng)中,還是讓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憂慮和無力感:“直到目前為止,博物館沒有被劫掠。在現(xiàn)在,我跟你交談的這一刻,它是安全的。我們努力將它保護到了現(xiàn)在?!?/span>
這些精美的文物背后,是阿富汗文物工作者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舍命保護的,盡管面對重重艱險,但他們始終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護這批珍寶。
面對命運不確定的阿富汗文物們,人們的確無法完全放下惴惴不安的心。
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入口處的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文化不滅,國亦長存)”。
(綜合整理自:紅星新聞、極目新聞、湖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