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與哥窯都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它們各具魅力,各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汝窯是創(chuàng)燒于中國北宋晚期,它是北宋宋徽宗時期,因皇家嫌棄定白瓷邊沿無釉,而希望改用滿釉的汝窯青瓷來作為宮廷御瓷,因而創(chuàng)建的。因汝窯的窯址在當時的汝州臨汝縣,而得名汝窯或臨汝窯。哥窯雖然十分有名,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中,但因為文獻的缺失,哥窯的窯址至今仍未確定,只能根據(jù)文獻推斷哥窯確實是宋代的窯窟。據(jù)了解,哥窯流傳于世的瓷器很少,全世界只有一百多件。
汝窯瓷器的特點有:1、釉色多變,具有玄妙之美,以天青色為佳;2、具有開片紋,汝窯瓷器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紋的;3、汝窯瓷器的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燒痕。而哥窯瓷器的特點為:1、釉色以青為主,但濃淡不一,也有黃色、淡紫色的哥窯瓷器;2、釉面上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紋路交錯;3、哥窯瓷器紫口鐵足,黑胎厚釉。從上述汝窯瓷器與哥窯瓷器的特點,相信能大致區(qū)分汝窯瓷器與哥窯瓷器。
宋代的汝窯和哥窯都是后世所謂的宋代名窯,哥窯的情形比較復(fù)雜,問題較多,不見于宋人記載。元人記載中有“哥哥洞窯”,與“哥窯”是否一事也有待進一步的證明。首先哥窯瓷器窯址迄未發(fā)現(xiàn);其次哥窯性質(zhì)并不明確,許多哥窯作品有時會被劃入官窯之列;第三是哥窯特征中的金絲鐵線僅是晚晴的市井語言,不代表哥窯的文化傳統(tǒng)。
關(guān)于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于明代《宣德鼎彝譜》:“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由于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獻,且后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xiàn)它的真實面目。雖然數(shù)十年來與哥窯相關(guān)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并且也依據(jù)這些實物資料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驚喜之后,驀然回首,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實物資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結(jié)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yīng),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問題依然迷霧重重。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jié)合。經(jīng)染色后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
關(guān)于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后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他欲哭無淚,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jīng)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哥窯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guī)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哥窯葵花洗,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闯士ò晔剑葱奈⑾騼?nèi)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廣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陳設(shè)品。其形制廣口,折沿,寬唇,深腹,平底。漢至晉代流行在器物內(nèi)底刻魚紋,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造。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哥窯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zhì)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diào),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從時間上講,這里應(yīng)有早晚之別,從產(chǎn)地說也有恐非一個瓷窯的作品,情況是比較復(fù)雜的。
記載“哥窯”的古文獻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記》,明代的《格古要論》、《遵生八箋》,清代的《博物要覽》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窯窯址何在?性質(zhì)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眾說紛紜、懸而未決的問題。流傳于世的“哥窯”經(jīng)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由于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征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為區(qū)別于明、清文獻中所記載得哥窯(龍泉章生一窯),宮中名為“哥窯”的傳世品,后世鑒賞家稱其為“傳世哥窯”。
來源:搜狐
免責聲明:
1、本文轉(zhuǎn)載旨在分享,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2、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3、除非無法確認,宏瑞文博集團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quán)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