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好香乃是天性使然,就如同蝶之戀花,木之向陽。按照中醫(yī)的理論來講,人聞香則氣血順行,聞臭則氣血逆行。聞香不僅能使人神清氣爽,更能達到養(yǎng)護身心,祛疫避穢的作用。
久居雅室,邀兩三好友,屆時焚香撫琴,熏香品茗,聞香賞畫,借香懷想……可謂是別有一番意境在心頭。香,穿插在文人雅士的行徑中彰顯出特有的價值作用。正所謂無香不足以氣定神閑,無香不足以漸入佳境,無香不足以體味極致。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化行為透漏出古人對生活的那份從容與雅致。
縱觀古今,歷代王侯將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無不以香為伴。而香具,不僅是承載香品的器皿,更是文人案頭上的裝飾物和玩賞之物。傳聞三國時期的荀就特別喜歡薰香,古籍記載,他坐過的地方留下香氣,往往三日不散。《國家寶藏》第一季中,陜西歷史博物館展示出了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呈圓球形,外壁用銀制,通體鏤空,做工精巧,其香盂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也不會撒落于外。這種熏球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香具,它由多組直徑不同的半球形鏤空金屬片組成,以金銀器為多。盡管經(jīng)歷千年,仍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也著實是精妙無比!
香,不僅需要芳香養(yǎng)鼻,更要達到養(yǎng)神養(yǎng)生,開竅開慧的效果。聞香品香更是一種雅致的生活姿態(tài)。而品香就是在獨特的香氣中,卸下滿身的浮躁、調試身心、閉目養(yǎng)神,感悟當下。焚香一爐,將其捧爐于丹田處,品味空氣中若有若無的香氣,靜看一股縹緲怡人的香煙徐徐上升、彌散。